“五一”长假,攒了仨月的劲儿,想着开车去太原西山那疙瘩遛遛弯儿,结果在天龙山、太山脚下,直接给“拿捏”了:想自个儿开车上山?没门儿,乖乖换乘景区公交吧。
这事儿,怎么听着就这么膈应人呢?
好不容易盼来的自驾游,图的就是个随心所欲,结果半道儿上被“截胡”,硬生生变成了“公交一日游”。排大队,候班车,时间跟流水似的,哗哗地没了,更别说那凭空冒出来的车钱,一家老小,来回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这图个啥呢?
也许有人会说,景区这是为了疏解交通压力,毕竟“五一”这人山人海的。这话听着好像那么回事儿,但仔细一琢磨,总觉得哪儿不对味儿。
就拿太山景区来说,路面平整的很,也没啥绕来绕去的盘山道,离国道也就那么几步路,景区门口还杵着一大片空荡荡的停车场,为啥就是不让私家车长驱直入呢?
有人可能会说,这是为了安全着想。可这安全考量,难道就体现在这区区几公里的摆渡车上吗?还是说,这背后藏着更深的水儿?
站在景区的立场,或许他们有自己的小算盘。毕竟,摆渡车跑一趟又一趟,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。一辆车一个小时转悠下来,五六百块轻轻松松到手,这可比傻了吧唧地收停车费来钱快多了。
但是,这种“雁过拔毛”式的操作,真的能让游客乐呵吗?恐怕只会适得其反吧。
与大众认知相悖,这事儿不仅仅是钱的事儿。你想想,一家子兴高采烈地开着车,结果到了景区门口,被告知得换乘公交,那心情,直接跌到谷底。排队等车,摩肩接踵,好不容易挤上车,还要忍受那份拥挤和颠簸。原本该是轻轻松松的旅途,瞬间变成了身心俱疲。
而且,这种做法也存在着某种不公。网上就有人抱怨,为啥有些挂着“特殊牌照”的车就能一路畅通无阻,而普通游客就只能老老实实地坐摆渡车?
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早些年一些地方盛行的“公路三乱”,变着法儿地收费,搞得民怨沸腾。虽然现在这种明目张胆的乱收费少了,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收费方式,是不是也该敲敲警钟了呢?
当我们一味地把矛头指向“景区为了捞钱”时,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弊端?比如说,景区的运营管理是否公开透明?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否尽职尽责?景区的收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?
单单一个“强制换乘”,就足以说明一些景区在管理和服务方面,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。
当然,话说回来,景区也有自己的难处。旅游旺季,人潮汹涌,交通压力确实是个老大难。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,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,把所有私家车都拒之门外。
更优的方案,或许是提前做好预估,比如,推行分时段预约,控制景区的承载量;增加停车位,优化交通线路设计;加强交通疏导,提升通行效率;或者,提供更个性化的交通选择,让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。
归根结底,旅游的真谛在于让人舒缓身心,享受美好时光。如果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,而牺牲了游客的体验,那就舍本逐末了。
所以,下次再去景区,如果又碰上类似的情况,不妨多刨根问底几个“为什么”,多一些独立的思考,或许就能窥见更多潜藏在水面之下的问题。毕竟,旅行的意义,不仅仅在于沿途的风景,更在于沿途的思考。而一个更加以人为本、更加合情合理的旅游环境,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个体。

